KozuFootball
12 supporters
比利時—中規中矩,加點球星魔法,夠嗎?

比利時—中規中矩,加點球星魔法,夠嗎?

Sep 28, 2022

以9月底國家聯賽:9/22 比利時2-1威爾斯、9/25 荷蘭1-0比利時,兩場比賽作為主要參考依據。比利時主帥Roberto Martinez的3-4-3體系已經實施多年,世界盃突然變換成其他陣型的機會微乎其微。上圖是國家聯賽兩場比賽的出賽名單,除了18歲的小將後衛Zeno Debast、前鋒Michy Batshuayi兩人之外,其餘全員都有至少50場國家隊出賽,且比利時陣中的前鋒,還有因傷缺席的Romelu Lukaku(102場)將於世界盃歸隊。經驗豐富的主力陣容,基本上幾乎可以視作一支職業俱樂部的完整體系了。

頻繁的換位、補位

隊友之間共事已久,又是注重傳控的風格,那麼能夠隨時換位、補防、鑽空檔的流動性自然是必備的武器。如上圖所示(比利時vs.威爾斯,20:24),雖然是整整齊齊的3-4-3,但許多球員都不是站在自己該有的位置上。早前的組織進攻,Carrasco從左側持球帶進中路,分球給右翼的Meunier,接著繼續往右路灰圈標記(下圖)的區域插上。右路的配合沒能突破防線,回傳給後衛重新組織進攻。此時左路空蕩蕩,Hazard便回撤補位,Carrasco則趁著調整的時機準備歸位。上圖灰圈的區塊,Meunier回撤接應。可惜威爾斯的防線並沒有因此被打亂,Meunier也沒有盤帶突破的勇氣,回傳重新組織,並向前插上。Tielemans則往邊路補洞,才有了最開始大風吹過後的3-4-3站位。雖然能夠與隊友互換位置,但由於球員的技能並沒有如此全面,因此這樣的流動換位並沒有辦法讓比利時當作進攻突破的武器,而是只能隨時提供隊友足夠的傳球選項,藉此穩定自己的控球權罷了。

不過,比利時在面對威爾斯後場人盯人的防守策略時,多次利用回撤、拉邊帶走盯防,再交由KDB搶佔空檔大肆破壞。簡單直白的進攻套路,成為該場比賽的固定SOP。因此,看似風平浪靜的無球跑動,未來世界盃若是遇上防守紀律較差的對手時,仍然有機會在對手的禁區內掀起驚滔駭浪。(推薦閱讀:比利時2-1威爾斯:無球跑動的破壞力

遇上重新佈署的威爾斯下半場、以及站位更整齊的荷蘭防守,比利時必須回歸現實,重新尋找突破對手防線的方式。世界盃到來之時,不同的對手,將會給予比利時不同層級的防守迎擊。除了高控球率之外,該怎麼組織、推進,才是比利時需要煩心的環節。

後場傳控

對陣威爾斯,比利時控球率71.4%、傳球成功率90%。門將Courtois 27次傳球、其中5次為長傳。後衛Vertonghen、Alderweireld、Debast觸球次數分別為126、124、92次,占據全隊前三。

對陣荷蘭,比利時控球率54.5%、傳球成功率87%。門將31次傳球、其中5次為長傳。後衛Alderweireld、Debast觸球次數分別為117、78次,占據全隊前二。(稍後再提失蹤的Vertonghen)

這些數據不難看出比利時追求後場傳控的強烈慾望。不過,兩場比賽由於對手防守布置的不同,比利時後場傳控、組織推進的運行模式也稍有差異。對陣威爾斯的比賽中,三名後衛拉開距離,幫助球隊換邊進攻。後腰Axel Witsel被James、Moore輪流看管,並沒有太多轉身推進的餘裕。而Eden Hazard、Kevin De Bruyne、Youri Tielemans三人,在持球階段並沒有明顯與Witsel站在平行位的球員,使得中路成為比利時推進比率最少的路線(27%)。

邊路配合

主要的推進方式,是由兩側的後衛前傳交給翼衛、或是在持球側選擇回撤接應的中場球員。最理想的狀況,前場的無球跑位拉出空間的話,可以直接傳出穿越球突破防線:(比利時vs.威爾斯,9:46,比利時第一顆進球)(比利時vs.威爾斯,36:50,比利時第二顆進球)

前場沒能拉出空檔的話,退而求其次,可以在邊路與隊友短傳配合成功推進:(比利時vs.威爾斯,22:46,其中一次big chance的早期組織階段)

真的找不到突破口的話,可以橫向的傳球找中路回撤的隊友,進一步壓扁對手的陣型。再不行的話,回傳給後衛重新組織,當然也是其中一個選項。比利時的耐心傳控並不應該對這樣的回傳球反感,該反感的是中前場沒能跑出空檔接應。對陣荷蘭的比賽中,比利時三名後衛只剩下Alderweireld擁有如上一場充裕的持球空間,他們想要透過兩側中後衛往邊路進攻的路線因而被阻斷。不過既然中路依舊被防守球員包圍,透過邊路推進還是合理的路線,於是擁有充裕控球時間的Alderweireld便成為比利時的發球機,109次傳球遠高於隊內第二(Debast的67次)、28次長傳遠高於隊內第二(KDB的6次),成效也不算太差,整體傳球成功率90.8%,長傳也有20次能找到隊友。光靠Alderweireld一人扛起進攻發起點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KDB、Onana、Witsel、偶爾的Hazard,都會後撤到與後防平行的位置,得以避開防守球員施壓,舒服地尋找出球目標。

Vertonghen的侵略性

等等,上圖是不是少了哪一名比利時後衛?截圖當下,他在畫面右下角,更靠後的位置。不過,他在該場比賽只有43次觸球,已經有些不甘寂寞,逐漸開始嘗試插上參與進攻了。(比利時vs.荷蘭,45+1:12)其中一次攻勢,Vertonghen往half space空檔插上,但Castagne在左翼接應傳球時,Vertonghen已經處於越位位置了。(比利時vs.荷蘭,61:23)更極端一點的例子。Onana在後場控球、Witsel往Vertonghen原有的位置移動,比利時在中路乾脆就不站人了。Carrasco內縮、Vertonghen則在左翼的地盤要球。

事實上,這不是應付荷蘭防守佈置而出現的特例。只要控球權夠穩、在前場壓制進攻時,Vertonghen在對陣威爾斯的比賽中同樣有插上參與進攻的自由度。(比利時vs.威爾斯,51:09,Vertonghen分球後往左翼插上,但Carrasco並未領情)(比利時vs.威爾斯,55:49,Vertonghen深入左翼執行傳中)(比利時vs.威爾斯,61:31,Debast深入右翼執行傳中)Debast同樣有類似的畫面,但兩場看下來,頻率遠比Vertonghen低。

在防守不崩盤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投入更多進攻人員,是面對對手低位防守時的最大難題,Vertonghen的侵略性將是比利時的有力武器之一。

佛系高位逼搶

如果組織進攻出現困難,或是比賽情勢演變成兩方對攻戰的話,比利時也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發起進攻。其一是在自家禁區化解危機後,直接出球展開反擊:(比利時vs.威爾斯,7:32)Courtois將球抓下後,直接助跑雷射肩傳球,目標是中線附近的箭頭Batshuayi,但該次長傳被防守攔截。(比利時vs.威爾斯,35:28)Courtois將角球的傳中球抓下後,擺脫防守糾纏,將球拋給KDB嘗試發起反擊。不禁讓人想起2018世界盃,對陣日本的絕殺反擊攻勢。

Courtois的禁區統治力、以及轉換球權後立刻尋找空檔隊友的好習慣,配合KDB一流的進攻嗅覺、以及鮮少犯錯的傳球選擇領導攻勢,是比利時非常可怕的反擊combo。

除了來自自家門前的反擊進攻,在中前場搶斷、攔截後同樣能夠發起反擊。不過,除非是明顯的機會—例如對手離譜的傳球贈送球權,或是正好發現對手後防線上的大破口—否則比利時鮮少利用球權轉換做為威脅進攻的發起點,大多時刻還是選擇將球回傳至安全處,選擇用自己的傳控組織製造威脅。

此外,比利時也很少刻意的追求中前場的搶斷,甚至可以說是任由對手在後場傳控。KDB時常是帶領前場執行高位逼搶的角色,但如上圖所示,除了前場三人象徵性的施壓之外,中後場的隊友完全沒有在畫面中出現。缺乏一系列的逼搶連線,荷蘭後場簡單的兩腳傳球便突破比利時的佛系高位逼搶。(加碼KDB充滿疑惑的肢體動作)

逐漸老化的後防線,速度會是最需要擔心的環節,因此不難理解Martinez不怎麼願意積極執行高位逼搶的想法。若要有足夠的逼搶力道,那麼高位防守是必要的配套措施(參考利物浦、曼城),但Vertonghen、Alderweireld的年齡分別為35、33歲,已經來到生涯晚年的他們,恐怕無法與年輕的雙腿拚速度。因此在對手控球權拿的很穩的時刻,比利時選擇龜縮中後場兩條防線是個合理的選項。這樣的佛系高位逼搶,或許只是想催促對手進攻節奏罷了,並沒有太多主動奪回球權的實質意義。

如何保護後防兩老?

上面提到的是對手控球權拿的很穩的時刻,那對手剛拿到控球權的時刻,也就是比利時壓制進攻剛結束的瞬間呢?為了保護速度較慢的後防線,就地反搶是必須實施的手段,比利時此刻的高位逼搶便只不是「佛系」的施壓,而是為了要捍衛自家球門的背水之戰了。(比利時vs.威爾斯,15:37)Carrasco在禁區前緣被搶斷,左上紅圈是威爾斯威脅最大的反擊箭頭。此時KDB立刻上搶持球者。逼迫對手回傳之後,KDB再向下一名持球者施壓,破壞了可能的傳球推進路線。雖然沒能搶斷,但威爾斯最終將球送到前場時,早已是比利時後防可以應付的形狀了。該次威爾斯進攻在中圈附近被搶斷,反倒讓比利時踢了一波「反反擊」。

當情勢不如上述例子順利時,Vertonghen被賦予插上進攻的自由度,後腰必須適時的給予協助。(比利時vs.荷蘭,61:58)Onana補上Vertonghen的位置(後者已消失在畫面中),化解一次荷蘭多打少的巨大反擊優勢。

賭博式防守

失敗的例子也有不少。在對陣荷蘭的比賽終段,比利時陷入落後,必須承擔風險加緊追分,Vertonghen缺席後防線成為最大罩門,中場防線也來不及歸位,給予破碎後防線保護。扣除VVD的致勝進球外,荷蘭整場比賽最好的兩次big chance都是來自這段期間。(比利時vs.荷蘭,86:44)Vertonghen在畫面右上,已經完全脫離戰場,比利時後防線被拉扯的很嚴重。不過,Alderweireld果斷上搶,加上KDB、Carrasco回防包夾,危機似乎已經解除。但Gakpo突破包夾,形成3打2的巨大優勢,製造出一次big chance,Courtois成功撲救。(比利時vs.荷蘭,89:02)這波防守,後衛已經全員到齊,但危機從Alderweireld上搶失利開始。Vertonghen太過信任隊友,並沒有及時補位看管身前的Bergwijn。後衛之間的空檔被拉大之後,Bergwijn接獲直塞,出現一次big chance,但Courtois又一次成功撲救。

這種極具侵略性的上搶,在比利時三名後衛身上都能看到,且大多時候Witsel、Onana都能察覺到空缺並適時補位,其餘人員也會加入包夾。上述兩次荷蘭的big chance,事實上要突破包夾頗具難度,比利時這樣的防守方式雖然是在賭博,但他們的籌碼—施壓包夾、阻斷對手傳球路線—的確足夠。兩場比賽中,後衛出現許多類似的上搶畫面,但真正被突破的也就只有上述的兩次,並且是在追分階段,不得不承擔風險的時刻。以下簡單舉幾次成功補防,低調化解危機的案例:(比利時vs.威爾斯,17:12)Alderweireld上搶失利,Vertonghen遮線阻止直塞,Carrasco預判傳球路線將攻勢破壞。(比利時vs.荷蘭,53:33)Vertonghen上搶爭頂失利,並且被對手速度擺脫,但Alderweireld上前施壓持球者,成功封堵直塞球。

後防線的賭博式防守雖然成功次數遠多於失敗次數,但未來若是遇上速度頂尖、盤帶能力強的前場組合(巴西?法國?)這樣的賭注最終可能導致比利時傾家蕩產。

在Martinez執著積極進攻,不願意用兩名後腰妥善的保護後防線的體系之下,想要避免以上情況發生,可能必須從根源解決—比利時必須進一步的鞏固球權、並且加強就地反搶的壓迫性,成為真正能夠展現出徹底壓制對手的宰制力。

如果做不到的話,比賽勢必會演變成血流成河、互相傷害的進球大戰。

球星魔法

攻防兩端的整體表現,在兩場國家聯賽中,控制比賽局勢、輕鬆寫意的拿下威爾斯;五五波的平衡對峙、最終一球輸給荷蘭,但因為時間敏感,且各自都有傷員,所以最終賽果並不是唯一的參考,更需要側重觀察的是整體的比賽內容。

比利時的體系,是支保底很高的成熟球隊,展望世界盃,歸類在「八強等級」應該沒什麼爭議。不過,貴為FIFA排名第二名的頂級球隊,2022年將是他們挑戰獎盃榮耀的好機會。

保底穩了,接著是決定他們天花板在哪裡的加分環節。

這幾年來實力始終維持在最頂尖的比利時球員,莫過於門將Thibaut Courtois、以及中場Kevin De Bruyne。前面已經提過Courtois的禁區統治力、面對big chance的撲救實力,以及Courtois-KDB連線促成的威脅反擊combo。

而KDB全能的技能、以及全場四處游移的高自由度,使他成為更能夠左右比利時勝負的關鍵球員。

前場的跑動不足以讓他跑出空檔的話,他自己撤到後防線,總沒有人要對他高壓逼搶了吧?恭喜,計畫得逞,長傳直塞找Onana,直接突破防線:(比利時vs.荷蘭,65:52,比利時第二次big chance)(比利時vs.威爾斯,15:19)KDB在左翼衛的地盤執行長傳,準確找到箭頭Batshuayi,但後者的射門被防守球員阻斷。(比利時vs.荷蘭,31:21,比利時第一次big chance)雖然這球更多的是荷蘭造越位失敗的問題,但KDB夠小力避開門將出擊抱球、夠大力避開後防頭球破壞,精準的吊球直塞難度頗高。

這些長傳助攻的進攻套路,如果配上傷癒歸隊的Lukaku,更強的身體對抗、更快的速度、更好的射術、更直覺的搶點能力,將是比利時另一個威脅性極強的進攻combo。

長傳助攻外,在後場接應之後,轉身與對手身體對抗,並持球推進的能力也有。(比利時vs.威爾斯,5:35)

讓他在更靠前的位置舒服持球,遠射也是他的重要武器。21/22英超賽季,他整季僅有5.95 xG,卻在其中取得了15顆進球,證明了他能夠頻繁取得高難度進球的射門技術。

該怎麼讓KDB自由發揮,是比利時的最大課題。就這兩場比賽的數據看來,的確有做到這個基本要求。兩場觸球次數分別為85、74次,高於其餘中前場球員,如下顯示的觸球位置也能看出他四處游移的高自由度。作為回報,KDB兩場比賽分別繳出7、3次關鍵傳球,都是全隊最高,對陣威爾斯的比賽更加碼送上全隊最高的5次射門。Thibaut Courtois、Kevin De Bruyne、Romelu Lukaku...等等,是不是還有一位想不起名字,但2018年超級強的世界級球星在比利時?

當年在切爾西,現在已經成為皇馬固定板凳的Eden Hazard?不幸的是,歷經諸多傷勢後,他的風采已經消逝無蹤。雖然組織進攻、無球跑位的大腦不會退化,但他的身體對抗已經不如以往。瞄準Hazard的弱點,積極上前施壓自然是對手合理的防守選擇,Hazard兩場比賽分別吸引對手4、5次犯規,都是全隊最高的數據。

回撤接應之後,Hazard少有轉身持球推進的慾望/機會,往往在面對對手跟防、上搶時,馬上回傳給後衛重新組織。在一時之間破壞對手的防守陣型,是他在傳控組織階段的最大貢獻。(比利時vs.荷蘭,10:43)(比利時vs.威爾斯,9:38)

不過,見過大風大浪的前世界球星,難保他不會在最關鍵的時刻為球隊做出貢獻。下圖的內切射門射偏收場,但世界盃八強、四強又是不同的場合了。配上腎上腺素的Hazard,搞不好就將球鉤進球門了?(比利時vs.威爾斯,32:55)

期待實力下滑的球員清醒是不切實際的,KDB、Lukaku的進攻combo,與Courtois的神撲救險才是更值得依賴的靠山。

中規中矩的團隊體系,讓比利時的實力足以保底八強。再加點球星魔法,足夠讓他們突破眾多強敵,拿下黃金世代的冠軍金盃嗎?

Enjoy this post?

Buy KozuFootball a coffee

More from KozuFoo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