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線上課程「內容專家」的5要5不(上)

擔任線上課程「內容專家」的5要5不(上)

Sep 10, 2021

「創作者不是一個恆星,眾人並非只能以其為中心而轉動」
- 摘錄自「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紀錄」中原著作家吳明益,談及自己在改編戲劇過程中的角色

不知道是不是孕婦效應(指特別注意生活周遭跟自己有相似情況的人,心理投射的概念)、或是看了太多相關內容,被社群網站下了演算法,特別容易看到新的線上課程出現在我的螢幕上。最近又看到例如歐陽立中的寫作課、黑嘉嘉的圍棋課、怦然心動整理法近藤麻理惠的顧問師課程(這是同步型的線上課程),有個體悟是,未來擁有專業內容與技能的人,做線上課程可能就像出版書籍般,會加速成為知識輸出的主流形式。


(圖說:從google 趨勢上看近10年線上課程的搜尋熱度趨勢變化)

開一門非同步型的線上課程,最粗淺分為二種角色,一種是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者,稱之為內容專家(content expert);另一種是擁有知識消化、課程架構與設計、數位學習概念等專業知識的課程設計師(course creator)。本文先聚焦在內容專家上。

有人會問,內容專家為什麼不能自行開課?其實答案也不是不行,只是會不小心想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某些老師或教授,他們學富五車、專業知識很棒,但做起教學來就是不怎麼吸引人。開課也是這麼回事,內容專家若沒有開過線上課,可能比較無法掌握呈現方式的要點(例如:每部影片最好不要超過6分鐘以免造成跳出率大幅增加),或陷入當局者迷的盲點;加上線上課銷售還需要例如市場調查、影片錄製與後製、推廣行銷等,若凡事都自己來,未免也太累(有沒有時間及相關技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認真說來,每個人只要有想分享或教導他人的想法,都可以開課。如果你是有興趣當內容專家、想與課程設計團隊合作開商業型(意即需要付費)線上課的朋友,以下是幾個在事前可以參考評估的要點。

五個「要」:

(一) 要能抱持開放的心胸


我的經驗是,會願意開課的內容專家,通常具有一定權威性、對自己的專業也有自信,且對於型塑一件事情也常有其既定的看法與主導性。因此若與製作團隊調性不合或期待值不同,很容易變成一個別人眼中「難搞的專家」。我建議要開課的內容專家,可以開放心胸,嘗試與合作的製作團隊討論各種可能做法。越開放的人格特質,越容易產生創意與創造多贏,而不是最後產出一個取捨之下、大家都不情願的成品。

我記得以前做過一個專案,要同時與2個同單位的老師合作各做一個課程,1個老師非常地堅持己見、且常常在東西做出來後來個回馬槍;另1個老師相對地開放,過程充份參與且願意溝通,後來2個課程做出來的效果是蠻有差別的。

當然這裡也不是就要專家們放棄自己的專業堅持,而是要在製作的過程中投入時間去做充分討論與溝通,嘗試找出自己與製作團隊間的可能交集點。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天時地利人和並搭配最大的努力。

(二) 要能傾聽客戶與市場聲音


課程既然是要拿來賣給別人的,那就離不開「市場」這件事。我不是商學院出身,不懂太多市場的理論,只在工作的經驗中理解市場大概就是你的用戶聚集的地方,是你希望用戶做出你希望的行動(意即購買產品)的地方。許多專家對於自己的專業很有自信,但他不一定在乎/願意接受市場給他的意見。但我覺得要開營利性的線上課程,由於前期需要投資很多成本,因此受不受市場的歡迎肯定是很重要的,賣不出去對於專家自己和製作團隊都是賠本生意、且會非常沮喪。

線上課程在製作前期,通常會做「市場調查」,經常使用的手法是市場調查問卷、募資活動...等,藉以測試你的主題,在這個市場上是否能吸引夠多的潛在買家,順便蒐集一些回饋、建議與期待等。接著專家與製作團隊需要很慎重地看待市場給你的訊息,在課程設計上去回應與滿足相關的需求。

但這種作法不但花時間,且又再度挑戰了內容專家權威與自尊的慣性 - 會覺得自己想帶給買家的,絕對都是買家缺乏且需要的,我幹嘛需要去問他們要什麼?賈伯斯有問人們需要iphone嗎?我很喜歡舉這個例子,因為我比較務實一點。雖然很多人想像他一樣,是去創造使用者的需求、而非問他們要什麼,但我們都不是在做產品這件事上投入像他一樣多心思的人(經年累月且飽經失敗),我們還是多理解一點市場,對於銷售有益無害。


(三) 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跟競品做出差異


有一類專家,若有一條1到10分的專業光譜,他可能坐落在6-7分。跟9-10分的大神相比,他覺得自己不足掛齒,但他有能力可以指導1-5分這群大多數人。更重要的是,跟大神相比,他更有時間與意願做這件事。我感覺目前在25~45歲的許多專業者都具備這樣的能力,且對於將自己的專業轉換成其他形式的價值越來越有興趣。

但這類專家在過程中,反而容易產生一個狀況。市場調查還有另一個階段是「競品分析」,如果你擁有的是一個熱門的技能(例如:「英文簡報與演說」),那在這個階段你看到其他大神已經在這市場上運作的東西,你可能就會想打退堂鼓,產生「我哪可能比他做的更好」的想法。

但認真分析競品,通常都還是找的到產生差異的利基點。可以去看別人的評價(但老實說對於線上課程的評價我目前覺得是不太透明的),或親自去購買上上看,看學員們都在討論什麼、自己覺得可以更好的地方是什麼;或大神有經營youtube頻道的話,看看留言都在討論什麼。

總之,在看了競品之後決定放棄是蠻可惜的事。要有信心你的認真可以打動某一類的人,而且經過這個過程,你可能會更接近10分的大神。


(四) 要有成本概念、並認同80/20法則與快做快修精神


線上課程製作不是一個賺快錢的生意,它很花時間。花時間的東西,通常成本就會很高。在這裡要算出所有可能成本,就要列出所有流程、人力工時、與其他可能的花費,如:軟體平台、市場調查禮品、行銷廣告花費...等,太佔篇幅容我另文撰述。以國內十分知名的非同步線上課平台「Hahow 好學校」來說,製作真人解說畫面為主、配搭簡報畫面或字卡這種風格的課程,2個小時課程搭配一個宣傳短片費用,公開訊息提及的報價是18~22萬元

如果內容專家沒有成本概念,很容易為了追求完美主義、或突如其來的想法,衍生課程修改的額外成本、或造成時間表上的延後。80/20法則告訴我們要花大部分的時間去處裡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持續把時間投入在所有事情的提升上。要記得,使用者通常跟你想的不一樣,也許你關心的是整體的課程畫面是否具有設計感,但他關心的可能是你的內容夠不夠淺顯易懂。只有你的使用者會告訴你東西夠不夠好,不要花太多時間自己去揣摩,導致課程遲遲無法問世、或成本持續提升。

矽谷前些年流行的「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提到快速產出、快速修正的概念,對於做課程產品也是頗適用。快速將課程送到使用者眼前,他才會告訴你下一個可以更好的修改方向可能會是什麼。內容專家在線上課程的角色是知識產出者,但更是產品的共同合夥人、出資者,需要對成本與利潤之間的關係,有更清楚的認知。


(五) 要能充分投入時間,持續維護課程與加值


專家通常很忙。但如果你在乎自己課程的品質與帶給使用者的體驗,那你在所有過程都請務必要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去與合作團隊共同討論與創作。而在課程問世之後,更要能持續提供服務與價值給使用者。消費者都很唾棄那種在購買前鞠躬哈腰、購買後冷血不理的店家,課程產品也是。王力宏在對岸開了一門同步型線上課教唱歌,聽說常常「親自」改作業到三更半夜,就是希望能給所有學員回饋。

批改作業與提供回饋、解答問題、持續更新課程內容、舉辦購課會員專屬的直播解答活動,都是持續為使用者增添價值的方式。但這都需要專家的時間。如果你自己評估現在並沒有時間,但你又很重視課程品質或使用者體驗,那或許等到有時間時再來做也是一種方式。

-

話還是太多,不小心就寫成需要分集的內容,下一篇將提供五個「不」給想要成為內容專家的朋友參考。

如果有什麼回饋、與想知道更多的地方,歡迎留言告訴我。

留言需要登入,你可以隨意輸入一個信箱,他會傳送認證碼到該信箱中讓你登入;你也可以用gmail或fb登入的方式直接註冊一個buy me a coffee的帳戶,這是免費的,註冊後你可以follow我的帳號,這樣之後有新的內容,你會收到email的通知。

Enjoy this post?

Buy gohowdid 夠好啲 工作室 a beer

More from gohowdid 夠好啲 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