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一類人,他們非常喜歡列一份「這輩子非做不可的事」的清單嗎?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把這份清單歸類為:遺願清單。
愛列遺願清單的人,通常是那些總愛跟你聊他們自己的人。每次見到他們,話題總是繞不開他們做了什麼、又實現了什麼願望。比如,他的西班牙之旅是多麼地不可思議。
如果這份清單並不能為你帶來更多的成長和生命的智慧,你會隨大流繼續盲目地設遺願清單嗎?
如果你完成了清單卻還沒有死,那怎麼辦呢?是時候赴死了嗎?如果不是的話,那剩下的時間,你又要做些什麼呢?難道要再列一份遺願清單?
還有,那些列不出「精彩」的遺願清單的人該怎麼辦呢?難到他們就只配擁有一個平淡和期望之中,到老年都還在想著:總有一天,我要去喜馬拉雅山看看。
有段時間我的人生是舉步不前的,當時我的生活處於瓶頸期,正處於迷茫不知道該怎麼把自己的療癒事業做好。
我左思右想,原來我一直在擔心一件事,那就是擔心如果我成功了那接下來的餘生我還能做什麼,不就要等死了。
我恐懼的是那種達成目標後的「等待死亡」的恐懼。
那種感覺就像,當你很努力、集中精力去完成畢業考試,考完試後,整個人都迷茫了,突然沒有了方向感的感覺。可能還需要調整好一段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這種害怕「等死」的感覺,和害怕對生活失去控制權,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生活。
除了因為害怕完成目標後,不知道餘生還能做什麼,導致生活舉步不前外。
另外還有一種在我身上的模式也是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我一定要「做」些什麼,才能稱得上是有價值的人。
一方面,我因為害怕完成目標後會有不知所措感受,不敢繼續創造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還有一個聲音一直告訴我,我一定要做出某些成績才算是個有價值的人。
這兩種內心的拉扯,其實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我的狀態就是一直嘗試做更好,但當稍微有些小成績,內心就會升起對死亡的恐懼,彷彿只要我達成了目標,死亡就會立刻來臨。
直到我看到剛才所說的文章,文章的標題就是「列一份避之不及的清單」。
整個文章很短,易懂。內容就是,與其總是告訴自己此生一定要做到什麼,不如告訴自己此生永遠都不要做些什麼。
最好推翻僵化思維的方法,就是用一個完全相反的思維取代它。
當時處在盲點區,正為生活迷茫的我,在看到這篇文章後,突然我就釋懷了。
我不再拼命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什麼世俗的成功,這篇文章反而提醒了我:生活其實是流動的,它不會因為某個狀態而停留,它也不會因為我達到了世俗的成功,生命就會突然變得沒有意義。
在很早以前,我在網上看過一個小視頻,是一個出家師兄的小視頻。他說:「一個人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而感到幸福,是因為他沒有什麼才感到幸福。沒有悲傷、沒有比較、沒有嫉妒、沒有恐懼。」當時,我不明白那位師兄的意思,現在可算明白了。
我需要做的是放下對生活某個狀態的控制和期待,隨之變化而起舞,活得像水一樣,靈活回應生命中的每一刻。
因此,我也為自己設下的「避之不及」的清單,讓自己可以更靈活的去和生命共舞,永遠都不要做這些事。
1️⃣列遺願清單
2️⃣和自大妄為的人做朋友
3️⃣自怨自艾
4️⃣優柔寡斷
5️⃣對自己不坦白
6️⃣心懷惡意
7️⃣好為人師
8️⃣不懂得拒絕
當我在日常遵循這份清單生活,我開始不再以我擁有什麼而自豪,也不再會因為別人又做到了什麼而感到焦慮,反而我看清了自己的道路,也清楚自己正在一步一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樣子,給予自己的肯定反而更多了。
如果下次再有朋友的聚會,我不會再花時間去聽別人談論他自己又達成了什麼目標了。
比起這些無聊的小我能量爭奪,我更希望我和朋友之間有更深入的交流,談談最近對生命有了哪些領悟、談談哪裡又開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餐廳、談談最近又看了什麼好書、談談他們家的小孩做了什麼可愛的事。
這比談參觀埃及金字塔、乘船在峽灣航行、去瑞士滑雪還要有趣得多。
歸根結底,生命是自己的,我們又何必用別人的腦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像我之前的迷茫,就是非常典型的:別人說這一生中就該幹點大事,不然就白活了。結果我就真的信以為真,居然傻傻地去相信一個人必須要做出些什麼成績才是有價值的,也從來都不去懷疑這些到底是真理還是有毒的雞湯。
當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別人說什麼就真的會信以為真,還把自己搞迷茫,得不償失。
那些能夠活得人間清醒的人,是因為她們都找到了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價值觀。
在生活和情感的百般刁難下,他們懂得生活的游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一個在生活中游刃有餘的人,在她們的自我意識裡,沒有太多的位置留給別人。
所以,不要用別人的腦子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要用自己的腦子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有他自己的認知,以及會以此認知為基礎去表達他的生命,但他的認知有可能並不適合你,也有可能並不被別人所接受。
這麼說吧,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因為每個人都將會有自己的認知和價值觀。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表達也將基於這些認知和價值觀。
因此,為了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表達,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領悟什麼價值觀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自己。
這條了解自己的道路,很難會有別人明白你,畢竟,每個人對於生命的體會都會有所不同。
如果一個人沒有花時間去建立自己的自我認知,那麼他將永遠會用別人的腦子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他將每天都會問自己: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我做不到、為什麼他有能力實現那麼多「遺願」而我沒有能力。
與其,讓自己跟著別人的腳步,強迫自己列遺願清單,不如列一份「避之不及」清單吧。
這樣會快樂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