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畢的故事》:平凡的成長史

《小畢的故事》:平凡的成長史

Jul 03, 2022

看完這部電影的數位修復版,著實煥然一新,畢竟我連原版都沒看過,看完還真是無比震撼,我總算感受到了新浪潮的衝擊,哪怕之前觀看過的,都是比這部更後期的電影。而且當下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大卡司:豆導鈕承澤、顏正國、孫鵬、張世等所有戲骨的童年都在裡頭。

能跟它比擬的,應該只有8年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雖說《小畢的故事》較平鋪直敘,就這麼簡單敘述了一個不平凡孩子的平凡成長故事。後續是時代過早的關係,所以題材無法大膽地展開,但朱天文早期的創作題材,確實大多集中在以個人經驗為主改編的故事,正如同電影裡的敘事角色朱小凡,就是她自己。

母親離世後,小畢要改變自己的過去,長大後竟然去從軍,而且還是空軍,若角色並非虛構的話,而也不是為了服膺政治正確的話(若有),那麼從軍代表的是種勇氣,則空軍則意味著大膽,哪怕外省養父都頗反對其考入空軍幼校。那個年代,或許從軍就是帥,就是勇武的象征,但也同時代表著犧牲,他仿佛扛起了更大的責任。

而新浪潮電影所傳達的,是台灣人之間的矛盾與和解,尤其是歷史和政治等原因所普遍開始形成的外省與本省人的身份認同和區別。而說實在的,憑社會的真實情形來說,其實也並無分得那麼仔細,就朱天文本人而言再清楚不過,父母分別就是「番薯」和「芋頭」。許多評論都認為小畢的母親,代表的是嫁入到眷村的外省人家,所以一直深感不安和存有距離。但可別忘記了,當地鄰居都是和藹可親、交流之間並沒有屏障;而小畢的養父就一個年長的上班族,沒有政治背景,但文化因子卻十分濃厚,而且處處都很關心和袒護小畢。還有的是,小畢和其他眷村孩子等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畢竟孩子們都在同一片環境下長大和生活,與大人們其實都差不多,省籍問題不是主要的關鍵。而當時的新電影,就為了處理這些顯性和隱性的複雜問題,以便能相互諒解和認同。

《小畢的故事》被公認為是打開了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其中一扇門,但也是最純樸的開山作,在那個電影逐漸向政治告別的年代,此類電影所要拍出的是眾人的故事和引起共鳴,沒有其他,但現在看來卻都是一部部精緻和唯美的文藝片。

Enjoy this post?

Buy 陳勇健 YJ Tan a coffee

More from 陳勇健 YJ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