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寫粉專文有一個極大的困難,到現在還掌握不到讓自己感覺順暢有餘裕的原則。

很多談論寫作的文章或是書籍都有一個共同建議,就是盡量養成每天寫作的習慣,這件事情基本上還不算困難。但是,我是一個行動非常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人,所以經常會發生在我某篇文章幾乎完成百分之七八十的時候,或者是基本方向都已經抓好,只要坐下來一小段時間就可以完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情緒非常激動的事。

這時,我會立刻開啟想要發洩情緒的模式,想把發生的事情一鼓作氣寫成文章。另一方面,我又會惦記著那幾篇已經預備好要寫的文,覺得這樣很不對勁。讓新事件「插隊」覺得很不公平,有時也覺得沈澱一下再寫會更完整,但是現在心裡滿滿的都是被事件觸發的情緒,寫起舊文根本心不在焉⋯⋯。於是,我就這麼卡住了。如果我有一段時間沒有發文,常常都是因為我處在這種尷尬的狀態(苦笑)。

今天就是這樣。我等了一兩天,腹部一直有一種卡著東西的不舒服感,看樣子,必須要先讓突發事件「插隊」不可了。

事情是這樣子的。從台灣回來以後,不知道為什麼,蕃茄對洗澡這件事情一直很盧。他並沒有不喜歡洗澡,但是,他似乎沒有辦法下決定去洗澡。所以每次一到洗澡時間,就會變成這樣:

「蕃茄,該洗澡了。」

「(大聲嘆氣)⋯⋯我知道啦⋯⋯(原地不動五分鐘)」

「你不是說你知道嗎?怎麼還沒有去洗?」

「可是,我的心情⋯⋯」

「早點洗一洗比較省事啊,就可以專心做其他事情了。」

「我知道啊⋯⋯」

「那這樣你在不知道什麼?」

「我還是不知道我要不要洗澡嘛⋯⋯」

整個對話就會像這樣鬼打牆半小時,期間蕃茄可能是在沙發上、床上或者是地板上軟爛翻滾呻吟,不停地「我就是不知道嘛」。這樣一拖往往吃飯時間就到了,於是大家只好先吃飯,原本以為吃完飯有點精神會有些幫助,結果只是整場對話在飯後又重來一次,還加上時間更晚更接近睡覺時間,蕃茄變得更難溝通,最後大概都變成大人強逼小孩大哭的收尾。

已經兩個禮拜了,真的超煩。

禮拜天晚上,蕃茄跟我說好要一起做晚餐嘗試新菜色。到了備料的時間,他突然說要洗澡。我們看看時間確實也不早,他這週又比較疲倦,就說「好啊不然你就去洗澡」,我就自己去廚房忙了。

忙一忙突然意識到房間裡說話的聲音持續了好一陣子,我走過去發現蕃茄在床上翻滾,傑克站在床邊。

「怎麼了?」

「我不知道我要不要洗澡⋯⋯」

「你剛剛不是自己說要洗的嗎?怎麼又變成不知道了?」

「我也不知道⋯⋯(翻滾)」

我嘆了一口氣。

「那麼無法決定的話不然先來廚房幫忙?」

「⋯⋯你在做什麼?」

「你要來的話可以負責削紅蘿蔔。」

「耶,我喜歡削紅蘿蔔!」

蕃茄立刻從床上跳起來跑進廚房,我把三根洗好的紅蘿蔔、砧板和削皮刀交給他以後,就到旁邊繼續備其他的料。我切好一小碗蔥花以後,一回頭蕃茄居然不見了!

我走進房間,看到他又倒在床上發出呻吟,心裡有股火氣開始冒出來。

「發生什麼事了?」

「⋯⋯」

「蕃茄,你剛剛不是在削紅蘿蔔嗎?怎麼又不削了?」

「我不知道⋯⋯」

「所以你不想削?」

「我還沒洗澡⋯⋯」

「可以削完再洗啊,反正這種飯要燉半小時,半小時夠你洗了啊?」

「我不知道⋯⋯可是我的心情⋯⋯」

「你那麼介意的話不然就先去洗,洗完也許還有時間進廚房。」

「我知道啊⋯⋯」

我已經完全失去耐性,把傑克喊過來。

「我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麼,你去弄清楚。我沒時間在這邊跟他耗,根本莫名其妙!」

我頭也不回地走到廚房用盡全力狂切狂砍。大蔥、洋蔥、紅蘿蔔、紅椒全部都拿來剁剁剁,剁剁剁,剁剁剁,去你的王八蛋,神經病,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整天都在那邊跟你不知道就飽了,就要不要二選一是不知道什麼,誰那麼多美國時間跟你在那邊盧,事情都不用做了!

停下來喘口氣的時候,聽見房間繼續傳出來的「不知道」,我的肝火立刻又旺了三倍,放下菜刀大步走進房間。」

「心情心情心情,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等到你心情好才做的!你可以心情不好,但是繼續去做該做的事情,有些事情就是有時間限制,不可能讓你一直在那邊等等等。你等再久也不會變好,事情還是放在那裡,心情就會更差。這種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不是只有你而已!」

傑克把我推出去。我回到廚房,聽到他直接幫蕃茄下結論:「你今天就不要再想煮飯的事情了,已經沒有那個時間了。你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洗澡,現在就去洗。」

房間裡安靜了幾分鐘,沒多久,浴室裡傳出蕃茄快樂唱歌的聲音,一首一首的飆,笑得哈哈哈嘎嘎嘎像是有人在旁邊狂搔他癢一樣。我氣到眼冒金星,又把菜刀一摔,衝去客廳找傑克:

「所以這是什麼意思?他現在開心成這樣是什麼意思?那剛剛是在搞笑嗎?他把全家人的心情都搞得烏煙瘴氣以後他自己在那邊洗得很開心????洗那麼開心那剛剛是在不知道個屁啊??有種他就給我哭著洗啦幹!三小啊是把我當白癡耍啊?」

傑克說他知道,他也覺得超煩,但是目前還不知道他到底卡在哪,只能再想想。但是我的憤怒開關已經整個開滿,完全無法收回。煮完晚餐,上桌,吃飯一句話都沒說。

蕃茄刷完牙進房間,準備要睡覺的時候,我走進房坐下來,很嚴肅地跟他說:「除了你自己以外,沒有別人可以讓你心情好起來,這是你自己的責任。明天早上我只會進來告訴你時間,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想不想起床,你自己練習處理。如果到八點半你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就不上學。」

走出蕃茄的房間,我坐在沙發上氣了半小時,覺得需要做點什麼,就拿了一本大筆記本,寫了四頁滿滿的髒話,還是越寫越氣。把筆記本扔到旁邊,我跑回房間用棉被把自己包起來。傑克進來問我在氣什麼,我一開口就是一連串的不滿:

哭屁啊幹!

憑什麼他只要說個不知道就可以什麼事都不做等別人處理?

他自己都不用負責任的嗎?

到底有誰有那種時間在那邊跟他耗耗耗?

給任何的建議都不要,那怎麼可能有什麼幫助?

他自己只負責擺爛的嗎?

有夠不公平耶,他是小的就該讓他?小孩就了不起?

一整個晚上,我從蕃茄不肯對自己負責,氣到小的都只會用哭的解決,從小到大都遇到這種愛哭的男生有夠衰,憑什麼都是先哭先贏,什麼時候輪到我哭,我討厭女生,我討厭當女生,讓屁,憑什麼就要讓小的,長得可愛了不起,反正我就是廢物,我就是孬,我當不成不生氣的好人,但是我生氣了也沒勇氣把這些混蛋都打爛,憑什麼要幫這些人想這麼多他們難道會幫別人想嗎⋯⋯

一路氣氣氣,氣到最後我突然大哭:「好好的晚餐都搞砸了⋯⋯我一邊煮一邊生氣,晚餐怎麼會好吃⋯⋯」

傑克非常驚訝:「所以你其實是很失望嗎?你很失望試新菜色的狀況很不順利嗎?」

我心裡在想白痴死了怎麼可能是因為這麼無聊的原因,但是身體立刻回應了。呼吸突然緩和了下來,也突然沒有什麼話想要說了。我感覺到心裡的火焰一點一點的變小,逐漸熄滅,恢復平靜。

我覺得解脫了不少,但是同時也覺得有點難堪。什麼啊,怎麼會是因為這麼無聊的原因,搞什麼。

不過,我心裡那些糾纏已久的深層情緒終究是被一起拖出來了,攤在那裡發出惡臭。他們給了我一整夜的惡夢,一整天的頭痛,還有到現在一直留在腹部的不快感。

***

這篇文章不是要討論孩子的教養。我在回顧這個事件的時候,發現這個事件很適合拿來說明心理諮商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幫助,也可以拿來說明「心理諮商不是聊天」這件事。我自己同時兼具心理師跟個案兩種身份,也許可以提供一些有幫助的理解。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時常會有覺得自己很難處理的時候。有時候是做事情的起始值很低很容易拖延,有時候是很習慣一直唱衰自己嚇唬自己:有時候是很容易煩躁靜不下來,有時候是非常易怒,有時候是無法拒絕別人,有時候是無法放開自己⋯⋯。

這些很難處理的部分,在我們的文化裡,很習慣用「個性」去解釋。用個性去解釋的時候,解方看起來也就非常直觀了。你太悲觀了,要樂觀一點;你太容易生氣了,心胸要寬大一點;你太緊張了,要放鬆一點;你太懶惰了,要積極一點;你太焦躁了,要沈穩一點⋯⋯。

拜託,這不是廢話嗎?講得好像當事人只要聽見這句話,就像是迷路的時候聽見「走隔壁那條才對唷」一樣,立刻就可以找對方向回到正軌。如果真的這麼容易,現在每個人都應該自在又快樂才對啊。

這樣描述起來,你可能也覺得很荒謬,可是我們都已經內化這種觀念了,所以常常也會用這樣的角度對自己生氣,覺得自己根本不積極改過,覺得自己沒救了之類的。

如果從我今天寫的這個事件來看,也許會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改變自己的「壞習性」這麼困難。從結論來說,這是因為「壞習性」只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結果,而在我們表現出這個結果之前內在的各種思路起伏非常複雜,會受到當下的事件、當天的事件、最近的事件、還有長遠的過去的事件的交錯影響,同時也會跟我自己認定的價值觀有關。

從這樣的角度,可以如何理解我這次的暴怒呢?

這次的暴怒確實等級非常高,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可以想到的是,蕃茄的拖延行為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所以我對於這個行為不斷出現,已經出現累積的疲倦和厭惡感了,這件事情絕對會讓我的情緒等級升高。

再來,當時是晚餐時間,我其實之前不小心睡著了一下,比預期的時間晚開始準備,心裡已經有點著急,所以對於處理預期之外事件的餘裕剩下不多,加上我想要嘗試新菜色,並不是處理平常熟悉的料理,心裡多了一些額外的壓力。

接著,從我後來對著傑克瘋狂抒發不滿的那一段,加上我看到蕃茄哭理智就立刻斷線的反應來看,這個情境很有可能讓我聯想到,因為我是長女,每次弟弟的喜怒哀樂都是我要處理,都是我的責任,只要他一不高興就唯我是問,所以那一部分的情緒也被叫醒來參戰。

綜合以上,讓我一次就有三種炸彈一次被踩爆,所以會這麼驚人。那麼,為什麼這個怒氣會持續這麼久呢?

我在回顧這個事件的時候,突然心裡出現「這種小事也生氣」的聲音。我想,很可能是因為我從小一直被灌輸這句話,所以讓我形成了「只有大事才有資格生氣」的想法。但是我就是已經生氣了,怎麼辦?所以我只好東拉西扯,找一些「真正值得生氣」的理由來氣,例如小孩不負責任,例如永遠都是我在付出等等。

如果沒有這種觀念,我一開始就可以大方承認我只是很失望,其實這個事件也許也就結束了。但是因為我潛意識抗拒接受自己只是因為失望這種「小事」生氣,結果反而把心裡其他跟當下無關的情緒全部都牽扯出來了。所以,花了非常多額外的時間才發現其他的東西都是煙霧彈,等到真正把「失望」這顆炸彈拆掉的時候,煙霧彈的煙霧整個過濃,久久無法散去。

於是,從這個事件,我學習到幾件事:

第一個,如果我能夠更敏感地察覺自己在每個當下的壓力指數,我應該就能夠提醒自己多預留一些時間,或者當機立斷做出一些減壓的決定,例如撤換食譜之類的。

第二個,我發覺自己有「不能承認自己對小事生氣」的觀念,而這個觀念反而會把事情鬧大。下回如果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可以提醒自己,或者請傑克提醒我,也許我該調整一下判斷的方向。

第三個,我心裡對於童年時期,被要求對弟弟負責的這一塊有很多累積的情緒,需要找時間和機會處理,才不會以後又搭順風車出來火上加油,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以上這些回顧,重新理解,做出調整的全部過程,就是我這三年來和兩個心理師透過對談「學會」的能力。透過我描述一個困擾自己的事件,他可以透過詢問和回應,幫助我聽見自己的行為背後真正的吶喊和需求,幫我釐清究竟是什麼樣的情緒或者信念把我們綁架了,讓我無法選擇更合適的方法處理當下的狀況。(然後,我學會了這些之後,再轉而去幫助我自己的個案)

而諮商之所以需要持續一段時間,除了個案也需要一些時間建立信任感,開始願意坦承真正非常困擾自己的事件以外,還加上最終目的是個案可以學會這樣覺察自己的方式,脫離諮商師獨立照顧自己。即使諮商師的專長門派可能不同,所以採取的方式跟著重的面向會有所差異,但是大體上都不脫這樣的概念。

因此,諮商真的不是聊天。這樣的對談方式,並不是只要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就可以提供的。

那麼,諮商究竟有沒有效果呢?以我的經驗來看,諮商關係要建立至少需要超過三個月,最長到一年的時候我會想要休息一下,一直反思其實很累,效果也會降低,所以如果第一次接觸,我覺得設定半年的時間還滿好的。諮商經常在這三種情況下是無效的:

第一種,心理師跟個案的磁場不合。心理師也是人,個案也是人,只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有合不合拍的狀況。如果你去諮商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反而越來越有顧慮,在跟心理師說話的時候,不是越來越放得開,反而越來越小心,這時就很需要跟心理師提出這件事。如果對方無法接受你的想法,堅持不調整自己的話,那就趕緊換人吧。

第二種,個案不願意看見自己。心理師的工作是「幫助我了解自己在人生中的事件裡的行為」,而這裡所謂的自己,包含自己所有的面向,尤其是陰暗的刻薄的不想承認的那一面。往往就是這些自己不願意去看見的面向,在阻礙我們活得舒坦自在。有一些人在會談的時候,他只想證明自己都沒錯,都是別人讓他別無選擇,他想要另一個人來幫忙確認「對,你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這樣的人通常不會主動來諮商,但是如果被伴侶或者子女強迫送來,也都不會有效果。

第三種,個案只想等人救援。心理師不會通靈,只能透過詢問或者回應來幫忙確認你的盲點或者沒說出口的需求。回應的精準程度很大一部分也跟個案的分享意願有關。個案分享的資訊越充足,細節越豐富,甚至是自己主動把不同回憶做連結,都會讓諮商的效果更好。所以反過來說,如果只是把一個事件描述完畢,攤開來讓心理師「抓漏」,等著按指示行動的話,效果也會很差。

以上,該抒發的抒發了,想說的話也說完了,覺得滿開心的。本篇是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和想法的通整,多少會有疏漏和不足,但是希望能給大家一個比較完整的舉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