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台大非工程師沒碩士 六年德國求學求職心得

非台大非工程師沒碩士 六年德國求學求職心得

Mar 24, 2021

this article i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19.

不是工程師,也不是台大畢業,根本連碩士都(還)沒念。學文科來德國,住吃土便宜(dirt cheap?)的首都柏林,歐盟藍卡像是都市傳說,到現在也待上六年了。說實在沒什麼了不起,但想起來也不簡單的這六年,寫個平淡如水的求學求職心得吧!

  1. 直接問、直接問、直接問

做了功課,查了學校,但還是不知道是否適用你的情況嗎?直接問最快了。德國只要是和paper work 相關的工作,可都是出了名的一個字「慢」。能打電話就打電話,能寫電郵就寫電郵,能親自去一趟更好。出國不管求學求職,第一個學到的技能肯定是厚臉皮問就對了。德國人基本上「期待」你自己主動詢問,記得關鍵字查好後就直接問吧!

PS. 求學認證機構Uni Assist 出了名的討人厭而且不理人,如果是申請學校相關的問題,直接問學校就對了。簽證問題則是以外事局為準,學校為催簽幫助。

  1. 拿學生簽證並不代表你就應該專心當學生

當然,專心當學生也沒什麼不好。大學非常自由,學分要怎麼分配完全看自己個人規劃,學士念七八年還沒畢業的大有人在。在德國,「學生」僅僅代表你要花時間上課,只是你行程的一部分,並不是你的身份。從來沒有人說:「學生就應該好好念書」

而大學學生時期正是最好探索自己身份的最佳時機,當然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了這個道理。只有發現努力唸了成績好像也沒多好,才學會看看身邊同學在幹嘛— 學生工作,實習,公益。我才發現德國給你可以一半時間都拿去上班的學生簽證(每週20小時)用意在此。

  1. 德文不德文是看你自己的心態和定位的

柏林是德國最國際化的城市,身邊也是有不少人來了七八年了還是只會用德文勉強點菜。我倒是一開始把德文看得很重要,甚至刻意避開亞洲人或是中文是母語的同學。你問學德文到底重不重要,說到底是沒有正確解答的。你現在幾歲?你想來德國幹嘛?你的專長在哪裡?你想要到德國哪裡?到多久?

好消息是,隨著時間過去,心態和目的改變,即使沒辦法一夜德文流利,你也可以(應該)改變自己的定位,不管是職場上還是私人交流。你的品牌是什麼?德國對你來說是什麼?既使不想刻意想,早就自有答案。因為在海外我們終究都應該學會對自己的標籤誠實。

  1. 找工作是一場「數量的戰爭」

德國求職和面試的程序長又繁複— 新創通常最多關卡,很多公司還習慣讓申請者準備案子/ Challenges,大公司常常一面試就是四個小時,基本上雙方都投入很多時間和心血的過程。極重要的是不要抱持著不可失敗的必死決心去投每家公司,沒聽到回音就覺得自己不適合在海外發展。尤其以一個外國人求職來講,實在無法從職缺公告得找公司是不是願意請外國人,導致找工作基本上變成了一場數量的戰爭。領英(LinkedIn) 看到有興趣的公司就應該投,親自試試下水溫、磨一磨面試的技能,也都是對自己的自信心有幫助的。

PS. 除非是大企業,很多公司是不太清楚雇用外國人的流程的。如果第一場面試是人資的話,可以詢問一下公司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或甚至是簡單地主動告知人資簽證大概的流程,雇主才更安心雇用你喔。

  1. 臉皮厚一點,頭抬更高一點

謙虛是好的,但謙虛到賣不了自己就不好了。 美國移民族群常稱Minority Group,含義「弱勢」。即使種族歧視還是會發生,絕大多數的人可不會把你當弱勢看的。這樣想好了,如果你已經因為和別人長得不一樣而突出,何苦害怕自己的能力跟別人比不上?我們根本不是比同一場比賽的啊!

你覺得別人比你有創意,別人也可能暗自覺得你比較聰明。不要因為自有的偏見而侷限了職業上的機會甚至交友的機會。

  1. 不要讓計劃破壞活在當下

身邊看過不少留學生,跟我說:「撐一撐就過去了,都計畫好了,四年不多也不少就可以回台灣了,再熬一下就苦盡甘來了。」有計畫很好,但這四年也是四年啊!為什麼要逼自己熬時間呢?

六年了,每當不順心時我也開始問自己「下一步在哪裡?」但計劃不可以成為不活在當下的藉口。正視自己在海外生活不開心的理由,正正當當給自己融入當地的理由(即使有期限),才有機會從中學習成長。

我是Tiff,高中畢業後前自立申請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院就讀傳播媒體學士,從工作學生 (Working Student)、實習,到目前數位行銷策劃顧問。想用這篇稍微情緒化的心得文讓你們更瞭解我,改天再分享更專門的心得。

Enjoy this post?

Buy tiff a croissant

More from t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