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姓崔的朝鮮裔,帶動兩大國的搖滾先驅

兩個姓崔的朝鮮裔,帶動兩大國的搖滾先驅

May 03, 2022

1980年代,中國一邊是由朝鮮族崔健帶動了新的搖滾浪潮,而蘇聯/俄國這邊,也有另一個姓崔的朝鮮裔(「高麗人」混血,母親是俄國人)捲起了搖滾新浪潮,他叫Viktor(Robertovich )Tsoi。

崔健老當益壯,至今還在不斷巡演;而Viktor Tsoi於1990年當紅時期死於車禍,英年早逝,享年28歲。

碰巧兩個姓崔,都是朝鮮後裔,同樣也不諳朝鮮語(韓語)。一個紅遍中國和世界華埠,一個在蘇聯解體後,不僅俄羅斯,也是前加盟國家和一些東歐國家都崇拜的搖滾巨星。

崔健被喻為中國「搖滾樂之父」或「搖滾樂教父」,畢竟崔健之前,中國本土還未有實際和嚴格上的搖滾樂,崔健的躥紅與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直接關聯。蘇聯/俄國搖滾樂的起步,基本與西方同步,得益於蘇聯政府的半開放政策,但演出卻有所監控和限制,所以Viktor Tsoi和其樂團Kino(「電影」樂團)被喻為「傳奇」和「先驅」。而蘇聯/俄國嚴格意義上的第一個搖滾樂團,是1964年於莫斯科創立的獵鷹樂團(Sokol),也被列為是搖滾樂的「傳奇」,不分高低、階級或仲伯,因此更無之父或教父。

巧妙的是,一般認為到了Viktor才真正開啟了搖滾的黃金時期,也與當時的改革開放時期有關係,所以中文世界要稱其為俄語系國家的「搖滾樂教父」,實也不為過。

崔健的風格很雜,糅合了許多當時中國順手拈來的西方音樂各個元素混合(fusion),若硬要標籤,可當為實驗性(experimental)的或前衛式的搖滾(avant-garde)。而與歐洲接壤的歐洲,則直接被當時流行的後龐克(post-punk)和新潮(new wave)等被認為是「藝術化的龐克」(art punk)所影響。崔健的搖滾是鼓舞的、憤怒的、奔放的,而Viktor Tsoi的搖滾是抑鬱、黑暗和深沉的調調,二者同樣有實驗色彩,卻分別呈現了兩個國度的不同觀感、情感與動態。而華人世界的post-punk,有不少人點名受英式搖滾和電子樂影響的香港雙人樂團-達明一派,畢竟港、台當時又是另一片天地。

2018年,俄羅斯導演Kirill Serebrennikov 拍攝了以Viktor傳記為主的電影《夏》(Leto),以一種實虛交錯的敘事來呈現蘇聯1980年代受西方文化衝擊、共黨一貫保守的政治氣氛,以及搖滾樂真正萌芽之時的背景,又生長於德國、出身話劇舞台、對韓國乃至韓語都有生疏感的韓裔演員劉台午(Teo Yoo)飾演Viktor,再適合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夏》的導演Kirill由於勇於批評時政,被普京政權視為眼中釘,被指控非法挪用劇場金額而多次被審判和軟禁。今年1月,即俄國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前,Kirill成功逃離俄國、流亡至德國漢堡市。

如今兩國政治已時過境遷,不時也在重複著過去的錯誤經驗,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不願摻和政治因素,而是以詩歌形式和試驗表演方式,來演唱人民心聲為主的歌曲,至今無論過了多少世代,都仍不絕於耳,依舊發人省思。

Enjoy this post?

Buy 陳勇健 YJ Tan a coffee

More from 陳勇健 YJ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