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線上課程「內容專家」的5要5不(下)

擔任線上課程「內容專家」的5要5不(下)

Sep 12, 2021

(上集請見此連結)

上集我們提到建議想開商業型非同步線上課的內容專家的5個「要」:

  • 要能抱持開放的心胸

  • 要能傾聽客戶與市場聲音

  • 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跟競品做出差異

  • 要有成本概念、並認同80/20法則與快做快修精神

  • 要能充分投入時間,持續維護課程與加值

把手放在鍵盤上要寫下集時,有點後悔這種寫法,因為很多的「不」是「要」的相反,例如:要充分投入時間,寫成不能不投入時間,好像也行的通,部分概念其實在「要」的部分就有涵蓋到了。因此請容許我重複提一些相似的概念。

五個「不」:

(一) 不要沒有明確目的地開線上課


開線上課蠻累的,並且要花很多時間,因此不能沒有明確的目的性。想開線上課的專家通常會有幾個目的(可以是複選):增加被動收入(課程可以一直在市場上銷售)、增加名氣與曝光度(銷售課程通常會搭配行銷活動與廣告)、增加服務多元性(可能本來是開實體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業度(透過開課重新檢視、整理、輸出在腦中的知識)...等。

理性消費的概念教人要分的出「想要」與「必要」的差別,投入做課程也是這樣。由於製作課程前期需要投入人力與資金成本,在還沒進行銷售之前,都是持續燒錢燒時間的狀態,因此不能不去釐清做課程對於你的事業來說是「想要」還是「必要」?你有多少資金做這個產品?這個產品預期帶來多少營收、或帶動其他產品的成長?沒有這個產品,對你的事業有什麼影響?

有明確的目的,過程中遇到岔路才知道要往哪走,也才有辦法評估是否成功。我特別喜歡<七個好習慣>中的「以終為始」原則,做什麼事之前,先知道自己預期的終點是什麼,比較好設定對應的路徑。但如果你是喜歡先射箭再畫靶的人,或許你可以嘗試先用非常陽春且土炮的方式找找手感,也是一種方式。

順帶一提,以上指的是內容專家「自己有意願且主動想開課」的情況。由於以前待過委託製作公司,很多內容專家是被動接受出資方邀請擔任課程內容的提供者或顧問,這類內容專家的目的常常跟主動且有意願的專家不同,他們可能是為了人情、或為了增進與出資方的關係而擔任這個角色(有些甚至是指派的),心態跟目的會跟主動者非常不同。

(Photo by Glen Carrie on Unsplash)

(二) 不要反過來把內容專業的處理都丟給課程設計團隊


專家與課程設計師的角色分工可以是非常彈性的。有些會幫忙專家消化內容、架構與組織課程,甚至幫忙寫腳本讓專家審核正確性與合適性。他會隨著課程設計師的能力、專家可投入的資源與態度...等因素而有許多差異。這沒有對錯,只要事前討論確認清楚就好。

重點是,如果希望課程設計師多擔任一點處理課程內容的角色,就需要理解他需要額外不少時間「嘗試成為和你差不多的專家」,而這在短時間是十分困難的。這道理不難理解,但有不少專家沒有意識到。我以前遇過不少專家,習慣丟給設計師一堆參考資料和一堆簡報,期待他做出自己想要的課程,我覺得這個過程並不是太負責的表現。

內容專家最少最少都應該要對:

  • 課程的目標對象與程度設定

  • 課程的大綱與單元劃分

  • 各單元的教學目標與可能使用素材


等進行主導與產出,然後在建構各單元腳本時,加入課程設計師幫忙濃縮、精煉與構思最終呈現在影片上的形式。

(三) 不要太天馬行空


我以前的公司呈現課程的方式常用動畫來作呈現(一個已經消失的技術叫做Flash),有一次碰上一個專家客戶,可能也不清楚找我們做一門課的預算是多少,在看了我們提供的成品後,皺了一下眉頭,說:「怎麼跟宮崎駿差那麼多!」當時一聽不禁莞爾。但其實也怪不得他,台灣的產業一向是較務實主義,所以包含設計、行銷、影視拍攝、藝術等非傳統吸金產業,長期被低估行情與價值,但其實專業的價值是很高的,只是大眾通常不清楚。

以一般成本的同步線上課程來說,常用的呈現方式是專家真人拍攝搭配後製字卡、圖像或簡報畫面(我上過一堂hahow課程的範例)。若要加入很酷炫的動畫效果,需要花錢請動畫師或視覺特效師來做額外處理。以我這種獨立開發課程的個體工作室來說,需要找其它人進行這個任務,而動畫的價碼以業界的行情來說一分鐘可以達數十萬元。

(這部影片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動畫的行情,帶有教育大眾的功能,很棒)

有些專家可能因為見多識廣,所以在設計課程時會同時幫忙想畫面與效果呈現。如果你是有這種傾向的專家,我會提醒你切忌太天馬行空。合作的團隊在預算內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什麼,一定要在腳本階段,就充分討論清楚。不要你想的是宮崎駿,他覺得你供蝦毀;你想的是好萊塢,他看了嗚嗚嗚。

(四) 不要在課程產出後無限制地要求團隊修改內容


任何的產出都有修改空間,但修改最好不要是無限次數的。有些專家把修改當作試穿衣服,這裡看不太順眼,憑直覺請設計師改一下;改了又覺得自己好像有更多靈感了,再改一下會更好;哎呀~設計師誤會了我這次的重點,再調再調;調完後,好像看來看去還是第一版最好...。就這樣,寶貴的時間成本、合作對象的起毛子,都消耗完了。

如果僅是文字勘誤型的微調那還好,最忌諱的是成品產出後,反過來對於大綱、腳本的質疑與調整,或提出砍掉重練式的建議。我直言這樣的專家是很不負責任的。任何流程都有其順序性,都是這關過了再進行下一關,如果到了好幾關後,才來回頭要求前面幾關的調整,對於成本與團隊士氣,傷害非常、非常大。

有些專家期待製作課程是眾星拱月,團隊要以他為中心開展;但我覺得比較健康的態度是共同創作者,多以同理心理解團隊成員在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與立場,減少專家本位主義,會更有機會提升最終成果的品質。

(五) 不要忽略版權素材的重要性與衍生成本


現在有許多的知識輸出,如youtube上一些知識型的影片,當中會使用到大量「應該有」版權疑慮的圖片或是影片(為什麼說應該,是因為有些版權擁有者應該不會出來主張他的權利,例如一個球星小時候不知道是誰拍的打球影片之類),來進行二次創作(俗稱二創)。有些二創者會主張合理使用,且如果有人提告侵權,大部分就是撤掉影片就罷了。

但商業型線上課程是營利事業(雖然youtuber實際上也是),對於各種素材的版權敏銳度要高一點。首先腳本內容是否涉及抄襲?希望使用的圖片、影片、聲音的版權是否允許你使用在課程裡?希望拍攝的對象是否願意簽肖像權同意書?

有種狀況是,專家很希望使用某些有版權疑慮的素材,這時就需要「重製」。影視業界一般會用動畫、示意的圖畫、圖庫照片或影片來取代原先的素材形式,去創造一種跟原始素材相似的感覺。但,這都需要費用。在重製的難度與成本壓力下,迫使人挺而走險去挑戰版權灰色地帶,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我個人不是喜歡去挑戰灰色地帶的人,還是回到成本與利潤,真的被告,可能做這件事的所有營收與熱情都得一夕化為烏有。所以在合作開始前,會蠻需要跟內容專家與團隊有相同的共識。


以上是我對於內容專家的看法。行文至此,突然回想起過去合作的專家眾生相,以及種種當時的點滴感受。數位課程製作仍屬小眾行業,在公司制度下,課程設計者領著微薄的薪資,在與內容專家權力地位天平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逐日消耗對此產業的熱情,實是非常可惜的事。因此透過自己在這個業界一點小小的經驗,也有熱情寫一點東西時,希望能多少呈現一點行業內的情況;也妄想自己的隻字片語,能帶點教育大眾的成分。並希望提出「內容專家也是課程共同合夥人的概念」,能減少一點「出錢的人是老大」的不正常心態。

-

以上是本篇文章的所有內容,如果有什麼回饋、與想知道更多的地方,歡迎留言告訴我。

留言需要登入,你可以隨意輸入一個信箱,他會傳送認證碼到該信箱中讓你登入;你也可以用gmail或fb登入的方式直接註冊一個buy me a coffee的帳戶,這是免費的,註冊後你可以follow我的帳號,這樣之後有新的內容,你會收到email的通知。

Enjoy this post?

Buy gohowdid 夠好啲 工作室 a beer

More from gohowdid 夠好啲 工作室